首页拍卖资讯

荣誉见证实力——著名艺术家冯明荣登百强榜

2025-09-05

新闻展讯 : 2025年8月著名艺术家冯明被聘为香港美术家协会理事。



冯明:以“五绝”笔墨,绘就新时代艺术长卷

1972年的初秋,冯明出生在辽宁抚顺,后来渐渐有了“大呈”“老典”这些亲切的别名,也为自己取了“真一”“无界”的字,“近僧之人”的号——从这些名号里,不难看出他对艺术“本真”“无界”的追求,以及一份亲近传统、沉心创作的定力。

1990年,16岁的冯明考入抚顺师范学校美术专业,四年的系统学习,像给画板打下了扎实的底色。毕业后,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进沈阳师范学院艺术分院,艺术之路刚起步,就迎来了顺风顺水的“开篇”。但冯明没满足于课堂上的知识,他知道,真正的艺术养分,藏在与名师的交流、对传统的深耕里。

1994年,他敲开了齐白石传人莫英泉先生的门,一头扎进篆刻的世界。篆刻讲究“方寸之间见天地”,一笔一划的顿挫、一方一圆的布局,磨炼的不只是手艺,更是沉下心的专注力。两年后,他又拜师季观之先生学习工笔人物,工笔画最忌浮躁,一根线条要稳、要匀,一个细节要细、要准,冯明坐在画案前,一画就是一整天,笔下的人物渐渐有了“神”。

1999年的湖南凤凰,成了冯明艺术路上的“转角”。在那里,他与黄永玉先生结缘,从此接触到国画写意。如果说工笔是“精雕细琢”,那写意就是“挥洒自如”,讲究的是心境与笔墨的交融。黄永玉先生的洒脱与才情,像一束光,照亮了冯明对“写意精神”的理解——画的不只是形,更是藏在笔墨里的情感与格局。

从那以后,冯明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,但始终锚定“传统”与“创新”两个方向。2000年,他创办了怀远印社和真一精舍,一边继续钻研篆刻与书画,一边搭建起交流的小天地;2002年,他又考上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研究生,后期又到北京荣宝斋深造,跟最优秀的老师探讨学习,高研班结业。他不断给自己“充电”,让理论功底跟上创作脚步。

2008年,冯明代表辽宁参加全国五项全能基本功大赛,拿下铜奖。“五项全能”考验的是综合实力,从绘画到设计,从理论到实践,能在全国赛场上获奖,足以证明他的功底有多扎实。但他没停下脚步,2009年又向更高深的篆刻技艺发起挑战——跟着西泠印社韩天衡的弟子梁宏伟先生学习元朱文,跟着李骞先生学古玺印。元朱文的娟秀、古玺印的厚重,被他慢慢融进自己的作品里。

随着创作越来越成熟,冯明的作品开始频频出现在全国性的舞台上。2019年,《丰收的季节》入选第七届全国职工美术书法作品集,画里的烟火气打动了无数人;2020年,《苍松锦鹿图》登上中国美术名家作品集,笔墨间的灵动与寓意,尽显传统国画的魅力;2021年,他接连受邀参加全国美术名家邀请展,作品还被收录进红色期刊《中华英才》,《共和国美术大典》《华章百年,妙笔盛世》等重量级典籍, 2025年8月被聘为香港美术家协会理事。这是业界对他艺术成就的认可,也是他多年深耕的“回响”。

让人意外的是,冯明没有局限在书画与篆刻的世界里,他把目光投向了“陶瓷”。作为陶瓷产品设计师高级技师、中国陶艺工艺美术大师,他一直想在陶瓷上做文章。2024年,他拜师陶瓷大师李菊生先生,专攻高温颜色釉人物——高温颜色釉是陶瓷里的“难题”,火候、釉色的细微变化,都会影响最终效果,但冯明偏偏敢啃这块“硬骨头”。

也是在这一年,他创办了“陶圣窑”,立志传承清代陶圣唐英的精神。唐英当年在景德镇督陶,创下无数陶瓷珍品,冯明想做的,不只是复刻传统,更是创新——他研发的“新辽三彩”“东方釉里红”,把辽宁本土的陶瓷特色与传统釉色技艺结合,让古老的陶瓷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。

如今的冯明,身兼国家一级美术师、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研究员、九阙文化艺术馆馆长等多个身份,但最让他自豪的,或许是“新时代五绝艺术家”的称号——诗、书、画、印、瓷,这五项看似独立的艺术,被他融为一体。在他的作品里,能看到书法的线条藏在画中,篆刻的章法融进陶瓷,诗的意境落在笔墨间,就像他的字“无界”一样,艺术在他这里,没有边界,只有不断延伸的可能。

从沈阳的少年,到如今的“五绝”艺术家,冯明的路,走得稳,走得实。他说要做“近僧之人”,这份“僧心”,就是对艺术的敬畏与执着——不追虚名,不赶潮流,只沉下心,用一笔一划、一陶一釉,在传统与创新之间,绘就属于新时代的艺术长卷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新闻资讯

责任编辑:艺术品拍卖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