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2025-07-09
天道昭昭,如皓月悬空,朗照乾坤;地道煌煌,似厚土承德,孕育生机。古德有云:惟至诚至善者,方能与万物相感,与天地同频。
忆昔丁亥(2007)之秋,余曾以正、草、隶、篆、行、章六体,共二十四种书风,恭录《常福居士〈心经〉六体书》。此卷墨香,幸蒙佛门龙象垂慈:本焕长老、一诚长老、觉光长老、净慧长老、心印长老、戒全长老、泉慧长老、惟贤长老、绍云长老、继云长老,并明生大和尚、印顺大和尚、台湾海涛大和尚、心培大和尚、净心大和尚等高僧大德,亲笔签名,慈悲加持。或正因这佛光注照之因缘,于鲤鱼托梦求放生五年之后,又一桩灵验感应之事,悄然降临,宛如天心映照于清波。
【本文作者常福居士金熙长曾著《心经六体书》】
一个寻常的午后,携几位弟子于居所近山信步。行至半山腰,云淡风轻之际,一位弟子忽驻足惊呼:“老师,您右腿后侧……似有一条龙影!” 余闻之愕然,平日未曾留意己身有何异样。弟子忙取相机为证,画面定格——右腿后侧,赫然一道胎记,其形蜿蜒,鱼身隐现,龙头微昂!刹那间,五年前那尾泣泪托梦、祈求解脱的金鲤跃然心头。彼时放生,我曾默祷其早脱鳞介,化龙升腾。莫非…它竟真已跃过龙门?细观胎记,其纹路古朴,竟与“鱼化龙”之图腾神韵相通。此记由来,父母未提,自身亦未察,缘何今朝方显?思绪翩跹,又忆起浙东故里,那座历经沧桑的百年祖宅。祭祖堂(乡人唤作“堂前”)神坛之上,两幅雕画历经风霜:上为《麒麟吐瑞送子图》,下绘《碧波鱼跃化龙图》。阳雕精工,漆彩流韵,生灵之气,呼之欲出。虽于浩劫中遭损,幸得父亲延请巧匠,以工笔重彩悉心复原,祖德宗风,得以绵延。更奇者,家有三昆仲,排“礼”字辈,长兄名麒,次兄名麟,余名为龙——冥冥之中,竟与堂前双画之意,丝丝入扣!
【作者祖屋】
某年除夕祭祖,香烟缭绕间,我曾问父亲:“父亲为我兄弟取名,可是借用了堂前雕画的典故?” 父亲摇首,目光温煦:“取名之时,未曾留意堂前画意。” 言毕,他抬手指向祖堂上方纵横的梁木,“堂前共十七根横梁,你十七岁那年,离家入伍…” 父亲话语未尽,而梁木如史,自此,“麒麟送子”与“鲤鱼化龙”的意象,便深深烙入我心,凡遇相关艺珍,必多一分凝眸。
胎记显现,不过三日。深圳黄贝岭古玩城,恰逢“全国首届古玩大会”启幕。应友人之约,信步其间。此地经政府扶持,数载修葺,画栋飞檐,红墙映日,古意盎然。店铺林立,茶香墨韵,金石琳琅;广场开阔,地摊罗列,商贾云集,人声鼎沸。我避开门庭喧嚣,独向僻静角落寻幽。忽见一隅,有位西北老者,年逾古稀,白发如雪,面容朴拙慈祥。蹲身其摊前,目光流转间,一件物事令我心头剧震——一枚和田青玉雕琢的“鱼化龙”挂件,静卧角落,仿佛等候千年。其形其态,竟与腿上胎记如出一辙!愕然间,已将其紧握掌心,脱口问道:“老先生,您这里…可有珍奇?”
老者展颜,笑意温和:“珍奇?不正在你手中攥着么!”
前日方见胎记化龙形,今日便遇此灵玉,岂非天意?心意已决,当请此玉归。遂惴惴问价,未料老者仅索九百之数。欣喜难抑,当即结缘。
玉件归家,依《古玉辨》古法,清水濯尘,沸汤煮沁,温水浸养,历数日之功。而后串绳贴身温盘,闲暇以棕刷轻拂,白巾细拭。悠悠半载,灵玉光华渐显:雕工精绝,玉质澄净,温润内蕴,一条栩栩如生的“鲤鱼化龙”终现眼前!自此,这枚灵玉便成了我贴身心爱之物,常伴左右。
【《鲤鱼化龙》青玉件】
次年秋光,古玩城盛会再启。好奇驱使,复入其间。游人更胜往昔,我依旧寻幽于后场清静处。绕过西侧人潮,行至东边地摊,又闻熟悉西北乡音。抬眼望去,正是去年那位老者,正与一买家议价。而他摊前,一抹温润白光瞬间攫住了我——竟又是一枚“鱼化龙”白玉佩!通体凝脂,尾腹间天然红土沁痕宛然,体态略丰。不及细想,已将其紧握手中,如遇故交:“老先生,您这里…可还有宝贝?”
老者抬头,笑容依旧熟稔:“宝贝?不正在你手里攥着么!”
此情此景,恍如隔世,又似命中注定。心潮激荡,不禁问道:“先生从何处来?”
“兰州来的。” 老者答,“老伴听说这里有大会,催我把家藏老物件带来,盼着遇见香港大老板,卖个好价,兴奋得几宿没睡。可来了两天,一个港商也没见着。”
一旁的老太太接口道:“没遇上港商也无妨,深圳这般繁华,能来开开眼,值了!” 她笑容淳朴,“我们都是头一回来,若不趁这机会,怕以后也难再来了。”
我忙问玉价。老者摩挲着玉件:“这小东西,家里收的年头不短了。玉是好玉,沁色也漂亮。看你真心喜爱,必是与它有缘。我也不多要,两千元,权当贴补我们老两口的盘缠。”
老太太见我诚心,一旁道:“诚心要,一千九给你吧。” 念及二老年迈远行不易,未再议价,欣然结缘。
得此双璧,复于邻近摊上购得老者两方古砚,心满意足而归。
细观新得白玉,与去年青玉件,造型雕工,如出一辙,大小相若。玉色更显皎洁,体态略丰腴,而那天然的沁色位置与深浅,竟酷似当年放生的那条金鲤!友朋见之,无不惊叹:“此乃天生一对!”
【下方白玉件为第二年所得】
缘之所至,山海难隔。这一对玉化精灵,各自静修数百寒暑,未在长安故都相逢,未在金城兰州聚首,却分别从遥远的西安与兰州,跋涉千里,共赴南海之滨的深圳,只为同归一人之手——此中深缘,何其玄妙!
灵玉奇缘十数载后,己亥(2019)春日,应深圳著名养生家、“胎息呼吸法”传人蔡升德先生之邀,于其“自生宝”大楼闭关静修。出关当晚,蒙老友、原深圳友谊公司、伴溪酒家董事长黄善涛先生盛情,邀至其幽居品茗。清谈之际,手中一盏老杯忽引我注目——杯身描绘的,赫然是《麒麟送子图》!老友见我凝视,会心一笑,慨然相赠。
【《麒麟送子》老杯件】
至此,祖屋神坛上那两幅承载着家族记忆与祈愿的雕画——《鲤鱼化龙》与《麒麟送子》,竟皆以实物之姿,穿越时空,辗转汇聚于我掌中。早年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,见载奇闻异事;诵《太上感应篇》,亦录感应之例。未曾想,此等玄妙,竟也真切地显应于己身。
南国二月,晨风犹带清寒。搁笔临窗,望薄雾轻拢远山,思绪如云,萦绕近年所历奇缘,百转千回,恍兮惚兮… …蓦然回首,书案上一卷文稿映入眼帘,正是近日潜心撰述的《古训金言》丛书之《太上感应篇今注》。一饮一啄,莫非前定;《太上》真言,诚不我欺!得此诸般奇遇,更坚我向善之心、弘道之志,如磐石,如松柏。
天地之大,造化无极,蕴奇含灵;
光阴之长,因果不昧,昭昭可循。
遂感而记之,并赋小诗一首:
立善修身太上经,
天奇地验证心诚。
麒麟送子传祖德,
双玉通灵证前盟。
【本文作者金熙长书法 幽气若兰清音如至 雪山倚空冰壑照人】
【本文作者金熙长书法 留客清言修竹里 得诗妙境晚风前】
【本文作者金熙长书法 六经作液浓于醴 三管生香燦若花】
【本文作者金熙长书法 吾藏此铭亦丹篆 君得厥势乃真仙】
金熙长书法自作诗:
空谷传虚籁,
鸿蒙启砚田。
流泉淬星斗,
鹤迹入云笺。
太极悬素魄,
无极篆苍烟。
忽闻广乐动,
破茧见先天。
附文|金熙长:书道即天道之微缩
“天地人书”四维,书法是参悟宇宙、修炼心性的道术载体。
一、本源论:书道即天道,笔墨通玄门
书法并非单纯的艺术形式,而是宇宙运行规律的微观映射。余从《毛公鼎》金文中提炼出“音符图符说”,文字不仅是记录符号,更是承载天地能量的“道纹”。其线条如星轨运行,结体如山川布势,墨气如云霞蒸腾,使书法成为“天道显化于纸上的痕迹”。
二、四境玄解:仙家书法的美学进阶
“仙家书法四境”,构筑起层层递进的修行体系:
「清在骨」——如太初冰雪;
「远在神」——似有无尽天道藏于空白;
「沉在质」——笔力如地脉浑成,墨韵沉厚;
「亮在气」——毫芒破茧,光华内蕴,终至“破茧见先天”的返璞归真之境。
如“四象阵图”般环环相扣,构成完整的书道修行路径。
三、实践论:从“笔法通玄”到“纸纳乾坤”
以笔墨演道的修行过程:
「笔法通玄」——取法金文篆籀,线条如“屋漏痕”般自然天成,既含金石之力,又具云水之韵;
「墨演太极」——浓淡干湿并非刻意经营,而是顺应“阴阳二气”的自然流变,墨色如太极流转,虚实处暗合天道;
「纸纳乾坤」——章法布局不拘泥于形式,而是如“星宿列张”,使空白处亦成“无字之书”,形成“天地与我并生,万物与我为一”的宇宙观照;
「破茧见先天」——最终境界超越技法,回归“无为而书”的本真状态,如《破茧见先天》诗中所言:“空明更始终,一画即太初”。
四、终极旨归:书道即仙道,笔墨即修行
书法的终极追求,不是风格创新,而是回归“太初之道”;
真正的书家,应是“以天地为师,与造化同工”的修道者;
一幅佳作,不仅是视觉艺术,更是宇宙能量的凝结与释放。
结语:以仙学视角重构书法美学,使笔墨不再局限于形式技巧,而成为参悟宇宙、修炼性灵的玄门大道。作品与理论,恰如一面镜子,映照出书法最本真的面貌——既是艺术,更是道术;既是创作,更是修行。
责任编辑:艺术品拍卖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