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2025-09-28
●巷深墨香初染时
福建莆田老城的金桥巷,是一条被时光浸染的巷子。1958年,朱重兴就出生在这里。巷子不宽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如镜,两旁是斑驳的老墙和雕花的木窗。这里文化气息浓厚,邻居中藏书万卷者、经营古玩书画装裱店者、养花侍草者众多,空气中仿佛都飘散着墨香与纸韵。
幼年的朱重兴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。他常常蹲在装裱店门口,看老师傅如何将一幅幅字画变得挺括生动;也会溜进藏书人家的院子,透过窗棂看那些泛黄的古书。最让他着迷的,是巷尾一位老画家在宣纸上挥毫的瞬间,笔墨过处,山水人物跃然纸上。这些童年记忆,像一粒粒种子,悄悄埋进他的心田。
15岁那年,朱重兴拜在南派国画大师李耕的高足周秀廷先生门下,正式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。拜师那天下着细雨,青石板路上泛着水光,他踩着湿滑的路面,怀揣着忐忑与兴奋叩响了师父家的木门。门开处,是一位清瘦长者,目光如炬,却带着温和。
学艺的日子是清苦的。每天清晨,朱重兴都要先磨墨一个时辰。“磨墨即是磨心”,师父总是这样说。墨要匀,心要静,手腕要稳。他站在红木大案前,看着墨汁在砚台中慢慢化开,由浅入深,如同岁月沉淀的过程。然后是对着古画临摹,一笔一画,不得有半点马虎。有时一个线条要练上整天,直到手腕酸麻,也不得停歇。
《百年好合圖》165cmX70cm 纸本,2025创作。
周秀廷教学极严,却从不拘束学生的天性。他常对朱重兴说:“学画先学做人,笔墨不过是心性的外化。”在师父的悉心指导下,朱重兴不仅掌握了扎实的绘画技巧,更培养了对传统书画艺术的敬畏之心。夜深人静时,他常独自在画室里点灯夜战,只有笔墨相伴。那些夜晚,窗外月光如水,室内墨香弥漫,少年与古人通过笔墨神交,渐渐领悟到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。
这段早年学艺经历,如同春雨润物,无声却深刻地塑造了朱重兴的艺术品格。多年后他回忆道:“那时不懂得什么是艺术,只是单纯地喜欢笔墨在纸上游走的感觉。现在想来,正是那份纯粹,让我能够一直走下去。”
●笔墨丹青见精神
朱重兴的艺术世界里,人物画最为人称道,尤其是宗教题材人物画。他笔下的罗汉、菩萨,既有超脱尘世的庄严,又带着人间烟火的温度。看他的《五百罗汉图》,仿佛走进一个生机盎然、祥和智慧的婆娑世界。
《五百罗汉图》600cmX185cm工笔人物画,纸本,2018年创作。
创作这幅巨作时,朱重兴闭关三个月。画室四壁挂满草图,地上铺着宣纸,他终日与这些罗汉相伴。有时为了一个人物的神态,他会反复勾勒数十遍;有时灵光一现,又通宵达旦地挥毫。他游走于高古游丝描、行云流水描、曹衣描、兰叶描等各种线描技法之间,通过精到的线条语言营造出层次丰富的叙事空间。
画中五百罗汉,各有神态,各具性情。有的眉开眼笑,仿佛刚听了一段妙法;有的凝神沉思,似在参悟什么玄机;有的俯身与灵兽低语,有的仰天望云舒卷。线条的对比、对象的对比以及线条变化对比出的不同空间场景,都使得整幅作品充满了故事性与艺术感染力。朱重兴说:“画罗汉不仅是画形象,更是画一种精神境界。每一条线都要有生命,每一个眼神都要有故事。”
《八仙祝寿圖》245cmⅩ122cm 纸本 2025年创作。
他的山水画同样别具一格。为了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,朱重兴走遍名山大川。在黄山,他冒着细雨写生,云雾在指尖流转;在泰山,他凌晨登山,就为捕捉那一瞬间的日出辉煌;在武夷,他泛舟九曲,将山水灵秀尽收笔底。他的写生本总是随身携带,哪怕是在车站等车的片刻,也要取出画上几笔。
这些经历化作他山水画中的灵气。他的山水既有南派的灵动,又有北派的沉着,将古典人物画与山水巧妙地熔于一炉。看他的山水画,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壮丽,又能体会到画家内心的宁静与豁达。他寄情山水,师法自然,借山水之笔抒胸中万丈豪情,作品亦工亦写,散淡空灵,古风蕴新韵。
书法是朱重兴艺术的另一面精彩。他尤精行草,并将书法融入绘画之中。在他看来,书画同源,书法的线条和韵律能够为绘画增添灵动之气和内在的精神力量。在他的作品中,无论是人物的衣纹、山水的轮廓还是花鸟的形态,都能看到书法线条的运用,刚劲有力又不失流畅自然。他常说:“一笔下去,既是形,也是神;既是画,也是书。”
《竹林七贤圖》180cmX97cm 纸本, 2025年创作。
●薪火相传艺术魂
艺术成就带给朱重兴的不仅是荣誉,更是一种责任。他常说:“艺术家不能只活在画室里,还要走进人群,让艺术活起来。”多年来,他不仅在创作上精益求精,更在艺术教育和文化交流上倾注了大量心血。
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的讲座上,朱重兴没有准备华丽的PPT,而是直接铺开宣纸,现场示范。讲台变成画案,讲座变成一场生动的艺术实践。他一边挥毫,一边讲解中国画的八大要素——“笔墨、气韵、气势、意境、留白、散淡、玄妙、工笔写意”。墨在纸上晕开,字在行间流转,学生们围在四周,看得入神。
有个学生问他:“朱老师,怎样才能画好一幅画?”他放下笔,认真地说:“先要学会生活。画者,心画也。你的喜怒哀乐,你的所见所闻,最终都会体现在你的画里。”这番话让在场的学生深思良久。
《得大自在》97cmX60cm 纸本 2025年创作。
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,朱重兴是中国文化的使者。2009年7月6日,他随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意大利,参加中华盛世中意建交39周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国际主题画展。在米兰的展览厅里,他的作品与西方艺术对话,吸引了许多外国观众驻足。有个意大利老画家在他的画前看了许久,最后通过翻译对他说:“你的画里有一种宁静的力量,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文艺复兴。”
这些年来,朱重兴的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、民族文化宫、越南博物馆等众多机构收藏。但他最珍视的,是那些普通百姓家里的他的画作。有一次,他去一个偏远山村写生,发现一户农家墙上赫然贴着他的画的印刷品。虽然已经泛黄卷边,但那家人说这是他们最珍贵的装饰,每天都要看上一看。这件事让朱重兴感动良久:“艺术最终是要走进人心的。”
如今,朱重兴担任着中国民族艺术书画研究院院长,国家一级美术师,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等职务。但他依然保持每天作画的习惯,依然会去各地写生,依然会与年轻人交流艺术。
《麻姑献寿圖》138cmⅩ70cm 纸本 2025年创作。
在他的画室里,挂着一幅自题的字:“墨海无涯”。他说:“艺术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,我不过是在这条路上走了几十年而已。重要的是走下去,同时让更多人一起走。”这句话,或许正是他艺术人生的最好注脚——始终在路上,始终在探索,用笔墨绘就艺术人生,用丹青书写时代风华。
朱重兴的艺术人生,是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,是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与追求,更是对艺术梦想的执着坚守。他的作品如同一座座艺术的丰碑,屹立在当代书画艺术的领域,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艺术的殿堂,感受艺术的魅力,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在这条墨海漫游的路上,他依然前行,笔墨不辍,初心不改。
责任编辑:艺术品拍卖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