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2025-07-17
2025年7月15日上午,甘州区商务局、甘州区工商联、张掖商友会主办,成都八德赋国学研究院张掖分院承办学术讲座如期举行。张掖的企业家们迎来了一场思想的盛宴。杭州师范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赵志毅教授莅临张掖,为100多名企业家做《传统八德的当代启示——工商人士的智慧传承》的专题讲座,带领大家探寻传统“八德”在当代商业领域的深刻内涵与全新价值。
“八德”,即“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礼、义、廉、耻”,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道德准则,虽历经千年,却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。在当今社会,这古老的“八德”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,持续为个人修养的提升与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。赵志毅教授的讲座,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为张掖的企业家们开启了一扇通往传统智慧宝库的大门。
讲座现场,赵志毅教授旁征博引,从历史典故到现代案例,深入浅出地阐述“八德”如何融入现代企业管理与商业经营。他指出,“孝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敬重,在企业中可延伸为对员工福祉的关怀,当企业像重视家人一样重视员工,员工自然会以更高的忠诚度和积极性回报企业;“信”则是商业活动的基石,无论是对合作伙伴还是客户,坚守诚信才能赢得长久的信任与合作;“义”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,不忘社会责任,积极投身公益事业,回馈社会,如此方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台下的企业家们全神贯注,不时低头记录要点,被教授的精彩讲解深深吸引。互动环节中,大家踊跃提问,结合自身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赵志毅教授展开热烈讨论。一位从事制造业的企业家分享道:“过去我们总觉得企业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,听了今天的讲座才意识到,只有将‘八德’融入企业文化,企业才能走得更远。比如在对待供应商时,我们一直秉持诚信原则,按时付款,这次合作的一个新项目,供应商主动给我们提供了更优惠的价格和更好的原材料,这就是‘信’带来的回报。”
此次讲座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,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与升华。它让张掖的企业家们深刻认识到,传统“八德”并非陈旧的教条,而是蕴含着无尽智慧的宝藏,能够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。在未来的商业征程中,张掖的企业家们有望以“八德”为指引,不断创新,勇攀高峰,为张掖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,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。
一、千年“八德”:穿越时空的道德智慧
“八德”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道德体系,其诞生与发展始终与社会治理、人性修养紧密相连。从先秦儒家倡导的“孝悌忠信”到宋代延伸出的“礼义廉耻”,这八个字历经千年沉淀,早已超越单纯的道德规范,成为塑造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。在农耕文明中,“孝”是家族延续的根基,“信”是邻里交往的准则;在封建治理中,“忠”是家国同构的纽带,“廉”是官吏操守的底线。而当社会进入市场经济时代,“八德”并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——在物质丰富的当下,人们对商业伦理、企业责任的呼唤愈发强烈,古老的“八德”正以其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洞察,成为破解现代商业困境的智慧钥匙。
赵志毅教授在讲座开篇便强调:“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流动的活水。‘八德’的生命力,正在于它能与每个时代的社会实践相结合。”这一观点为整场讲座奠定了基调:探寻“八德”在当代的价值,不是简单复古,而是要在传承中创新,让古老智慧为现代企业发展提供精神滋养。
二、“八德”新解:从道德准则到商业智慧
讲座中,赵志毅教授结合大量案例,对“八德”的当代内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,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可落地的商业实践指南。
1、 孝:从家庭伦理到企业关怀
教授指出,传统“孝”道强调“敬亲养老”,在企业管理中可延伸为“以员工为家人”的治理理念。他以浙江某制造企业为例:该企业不仅为员工提供完善的社保福利,更建立了“员工父母赡养基金”,定期为外地员工的父母发放生活补贴,组织“家庭开放日”让家属了解企业运营。这种将“孝”文化融入管理的做法,使员工流失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40%,团队凝聚力显著提升。“当企业把员工的家庭责任扛在肩上,员工自然会把企业的发展放在心上。”赵教授的这句话,让在场企业家深受触动。
2、悌:从兄弟友爱到团队协作
“悌”的本义是兄弟和睦,在现代企业中则体现为团队成员的互助共赢。赵教授以互联网企业的“扁平化管理”为例:许多创新型企业打破层级壁垒,鼓励跨部门协作,建立“导师制”帮助新人成长,正是“悌”文化的当代实践。他特别提到:“‘悌’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,而是在共同目标下的互相成就。就像古代兄弟‘同心协力,共渡难关’,现代团队更需要这种补位意识与协作精神。”
3、 忠:从君臣之礼到职业担当
针对部分人对“忠”的传统误解,赵教授明确提出:当代企业的“忠”是双向的——员工对企业的“忠”,体现为敬业精神与职业操守;企业对社会的“忠”,则表现为遵守法律、践行承诺。他以华为“以客户为中心,以奋斗者为本”的价值观为例,说明企业与员工的“互忠”如何形成良性循环:员工通过创造价值实现自我成长,企业通过尊重人才赢得持续发展。
4、 信:从人际承诺到商业基石
“信”是商业活动的生命线,这一观点在讲座中得到反复强调。赵教授引用明清晋商“票号遍布天下,凭信而立百年”的案例,对比当下某些企业因虚假宣传、合同违约导致的信任危机,深刻指出:“在信息透明的时代,一次失信可能让十年积累的品牌毁于一旦。”他特别提到张掖本地一家农产品企业:该企业坚持“不打农药、不催熟”的承诺,即使在市场供不应求时,也拒绝收购不合格原料,虽然短期利润受损,但三年后凭借“诚信”口碑成为区域知名品牌,这正是“信者久立”的生动体现。
5、礼:从尊卑有序到尊重共赢
传统“礼”强调“贵贱有分,长幼有序”,当代企业则应转化为“尊重每一个利益相关者”的理念。赵教授认为,“礼”在商业中体现为对客户的真诚服务、对合作伙伴的平等相待、对竞争对手的良性竞争。他举例某餐饮连锁企业:在与供应商谈判时,始终坚持“不压价、不拖欠”的原则,即使面对市场波动,也会与供应商协商共担风险,这种“以礼相待”的合作模式,使其在原材料涨价潮中仍能保持供应链稳定。
6、 义:从舍生取义到社会责任
“义者,宜也”,即做应当做的事。在商业语境中,“义”意味着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,要兼顾社会价值。赵教授以新能源企业为例:许多企业在发展光伏产业时,不仅关注技术创新,更主动参与沙漠治理,将电站建设与生态修复相结合,实现了“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”的双赢。“‘义’不是额外的负担,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需。当消费者选择品牌时,除了产品质量,更会看重企业的社会担当。”
7、 廉:从官吏操守到企业清廉
“廉”的核心是“不贪不义之财”,在企业中既表现为管理者的廉洁自律,也体现为财务透明、合规经营。赵教授提醒企业家:“现代企业的‘廉’,不仅要杜绝内部贪腐,更要警惕‘灰色地带’的利益输送。”他引用某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被退市的案例,强调合规经营是企业的“生命线”,而“廉”文化的建设,能从根本上防范道德风险。
8、 耻:从个人羞愧到企业自省
“耻”是道德的底线,也是进步的动力。赵教授认为,当代企业的“耻感”体现为对不合格产品的零容忍、对社会批评的虚心接受。他以某家电企业为例:该企业在收到用户对产品缺陷的反馈后,不仅立即召回整改,更公开道歉并建立“质量追溯系统”,将“知耻而后勇”的精神转化为技术升级的动力,最终推动产品质量跃居行业前列。“真正的强者,不是从不犯错,而是敢于直面错误,以‘耻’为镜,不断完善自我。”
三、思想碰撞: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共鸣, 精彩的讲解引发了在场企业家的强烈共鸣,互动环节中,大家结合自身经营经历踊跃提问,将讲座推向高潮。
从事食品加工的董总分享了自己的实践:“我们企业一直坚持‘信’字当头,去年原材料价格暴涨,有人建议用低价替代品,但我们咬牙坚持用优质原料,虽然利润下降了,但老客户一个没丢,今年还新增了不少订单。今天听了教授的讲解,更坚定了我们做‘良心企业’的决心。”
一位从事文旅产业的企业家则提出困惑:“在市场竞争中,‘义’与‘利’如何平衡?”赵教授回应道:“‘义’与‘利’不是对立的,而是共生的。比如你们开发旅游项目时,若能保护好当地的文化遗产,带动村民就业,这种‘义举’最终会转化为独特的品牌优势,实现长久的‘利’。”
讨论中,企业家们逐渐达成共识:传统“八德”并非束缚企业发展的枷锁,而是指引企业行稳致远的罗盘。将“八德”融入企业文化,不仅能提升团队凝聚力,更能赢得市场信任,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。
四、赋能未来:让“八德”之光照亮商业征程
此次讲座的意义,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。它为张掖企业家打开了一扇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大门,让大家认识到:优秀传统文化不是遥不可及的故纸堆,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经营的活智慧。正如张掖商友会会长在总结时所说:“我们张掖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,当年驼队商人们‘以信为本、以义为利’的精神,正是‘八德’文化的生动实践。今天,我们传承这份智慧,就是要在新时代续写张掖商业的辉煌。”
据悉,讲座结束后,已有多家企业表示将结合自身特点推进“八德”文化建设:某建筑企业计划将“廉”文化纳入项目管理,建立廉洁监督机制;某电商平台提出“礼待客户”服务标准,优化售后流程;还有企业家自发组织“八德实践沙龙”,计划定期交流心得。这些行动表明,传统“八德”正从理论认知转化为企业的自觉实践。
从千年古训到现代商业,从道德准则到发展动能,张掖企业家们对“八德”的探寻与实践,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,更是一场商业文明的升级。在这片曾见证丝绸之路繁华的土地上,古老的智慧正与现代的创新碰撞出璀璨火花,为张掖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深厚而持久的精神动力。
赵志毅,男,1957年7月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,中共党员,教育学博士,杭州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,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专家库首席专家。
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,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,台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(体育学院)院长,中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。 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、学校德育、民族教育、教师教育、比较教育、幼儿教育、小学教育、家庭教育、高等教育等。1995年在日本福冈县立大学、1996年在美国夏威夷大学、1997年在香港中文大学、199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北岭分校、2007年在美国佐治亚州肯尼索州立大学开展国际学术交流、访学研修和合作科研。198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获法学学士;1987年在西北师范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;1993年在南京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。
主要成就:曾获1989年甘肃省民族团结标兵称号,1998年江苏省成人教育优秀教师奖。专著《中国民族德育论纲》获1999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。论文《论信仰的结构、特点及其与德育的关系》获2001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。参与、独立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3项,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,国际研究课题2项。
主要成果:主编和合著《青春期教育百科辞典》、《德育艺术论》、《现代德育论》、《做人的道德》、《家庭教育大辞典》、《现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中日案例研究》、《班主任与德育》、《荣辱现教育的当代路径》、《中国德育热点问题研究》、《德育原理与方法》、《在民族班的日子里》、《情怀》等著作;在《新华文摘》、《教育研究》、《世界宗教研究》、《中国教育学刊》、《比较教育研究》、《课程教材教法》、《教育研究与实验》、《南京师范大学学报》、《现代社会病理研究》(日本)、《杭州师范大学学报》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。在国内外线上线下举行学术讲座数千场。
责任编辑:艺术品拍卖网